進入負利率時代,銀行存款逐漸被銀行理財所替代,而銀行理財說好的保本保息最后血本無歸的案例并不少見,所以銀行理財靠譜嗎?很多消費者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印象就是“風險低,收益高”,認為在銀行買理財,是再安全不過的事情了。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?那銀行理財風險大嗎,銀行理財有什么風險呢?
銀行理財有什么風險?
大家都知道銀行理財只是風險小并非沒有風險,那銀行理財有什么風險呢?下面小編給大家盤點銀行理財的五大風險:
銀行理財風險一:預期收益代替實際收益。
用戶選擇銀行理財產品當然是為了獲取更高的收益,因此,高收益也成為了銀行宣傳理財產品,吸引用戶眼球的一個撒手锏。為了吸引客戶,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往往會刻意夸大收益,不少工作人員在給客戶講解時,也會口頭保證預期收益。銀行會在宣傳中強調此前發(fā)行的同類理財產品均達到預期收益,令客戶對收益產生滿意的心理預期,把預期收益當作是實際收益。而實際情況是,有很多結構型理財產品都沒有達到預期收益,有的甚至本金都虧損。
銀行理財風險二:偷梁換柱,理財產品變身保險。
據統(tǒng)計,有30%的用戶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被誤導,把保險當成了理財產品。不少保險公司的銷售人員會在銀行內推銷保險產品,而且銀行的工作人員也會給用戶推銷其代售的保險產品,用戶在銀行內很容易被“忽悠”,稀里糊涂的就買了保險。
銀行理財風險三:延長募集期,導致收益縮水。
理財產品在發(fā)售時都會有募集期,時間從兩三天到半個月不等。在募集期這一段時間里,用戶的資金是沒有收益的,最多也只是按照活期利率進行計息。對于理財產品來說,募集期越長,實際收益率越低。這在一些短期理財產品上體現(xiàn)得非常明顯。例如某一款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為6%,時間為30天,募集期為5天,如果用戶在募集期的第一天就已經購買該產品,那么最后的實際收益率為6%×30÷35=5.14%,明顯低于6%的預期收益率。
銀行理財風險四:“霸王條款”賺取超額收益。
在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中,有些條款明顯偏向銀行。如,某些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中會規(guī)定“超過預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,將作為銀行投資管理費用”。也就是說,如果某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為8%,但最后的實際收益率為10%,那么多出的2%就歸銀行所有。
銀行理財風險五:避重就輕,信息披露不完整。
銀行工作人員在推銷理財產品時,往往只強調收益,刻意淡化風險。產品說明中關于風險的表述有大量專業(yè)術語,普通用戶很難看懂。不披露或者選擇性披露信息,產品信息不完整、資金投資用途不明、收費項目不明、信息更新不及時等是很多理財說明書存在的問題。